1.1 人眼:人眼觀察物體的能力是有限的。一般的情況下,在25cm的明視距離內(nèi),人眼只能分辨相距0.1-0.2mm的兩個物體。也就是說,當兩個物體相距不到0.1mm的時候,人眼就會把它們看成是一個物體了。這個極限便稱為人眼的分辨本領(lǐng)。
+S^Uw'L$=T C%}FVO\c 人眼視錐細胞直徑為4微米,對應(yīng)的視角約為30秒,這個角度就是視角的極限。一般要能清晰的分辨兩個點,視角須在1分以上。高1米的物體距眼睛3400米時,視角為1分。
8$OE<c?#5n [% |i 1.2 放大鏡:約在四百年前眼鏡片工匠們開始磨制放大鏡。當時的放大鏡的放大倍數(shù)只有3—5x
i?qS8h{ 3UslVj1u 1.3
顯微鏡:
RA>xol~xy {/XzIOO;b 1590年,荷蘭和意大利的眼鏡制造者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生物論壇,生物秀論壇,中國生物科學(xué)論壇,
D7[ 8*^ N=zrY`Vd 1673~1677年期間,列文胡克制成單組元放大鏡式的高倍顯微鏡
4FGcCE3 19世紀70年代,德國人阿貝奠定了顯微鏡成像的古典理論基礎(chǔ)。
8g(%6 ET 1850年出現(xiàn)了偏光顯微術(shù);
oSx]wZZ 1893年出現(xiàn)了干涉顯微術(shù);
fk#SD "iJ 1935年荷蘭物理學(xué)家澤爾尼克創(chuàng)造了相襯顯微術(shù),
|M)'@s: :f 1*-y 荷蘭眼鏡制造商J.Janssen和Z.Janssen父子制作了第一臺復(fù)式顯微鏡,盡管其放大倍數(shù)不超過10倍,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xo6-Y=c8 db@i*Bf 1665 英國人Robert Hook用自己設(shè)計與制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為40-140倍)觀察了軟木(櫟樹皮)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gòu)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這個詞來稱呼他所看到的類似蜂巢的極小的封閉狀小室(實際上只是觀察到到纖維質(zhì)的細胞壁)。
(/v(.t 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