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LO中分析Field Points電子表格中的各個視場點的漸暈,通過看它的源代碼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就是通過二分法,追跡特定視場的上下邊緣光線,直至滿足一定的精度來確定相應的漸暈系數(shù),對于弧矢漸暈,則假定最大的漸暈系數(shù)發(fā)生在漸暈光瞳的中心,同樣用二分法來處理;而要由漸暈系數(shù)(全視場的)去確定系統(tǒng)的各個面的孔徑及哪些面要孔徑檢查,就沒那么簡單了,通過分析它的源代碼,得出如下一些重要信息: SXx4^X
lw_@(E]E
1.軸上光束是沒有的漸暈的,在滿足此條件下再去搜尋盡量滿足全視場的漸暈要求的面半徑及相應的孔徑檢查面; dpcU`$kt
X3HJ3F;==
2.漸暈光瞳的上下邊緣各確定一個孔徑檢查面,而光欄面無論如何都被設成孔徑檢查的; m'WGK`WIm
%e+{wU}w?2
3.全視場的漸暈系數(shù)可能達不到預設值(即不如預設那樣漸暈的厲害),只有相應邊緣光線的光高不比軸上邊緣光線的光高小,其漸暈才可與預設結果一樣; !*PX-
]-jaIvM
4.最終的面半徑是盡量滿足軸上邊緣光束恰好通過,這估計也是OSLO中所謂的“特別當需要確定光學系統(tǒng)中光學元件的最佳大小和外形時,該軟件能夠體現(xiàn)出強大的優(yōu)勢”原因吧 <jqL4!<
附件是我對代碼的注釋,有興趣的可看看; EpK7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