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shù)界,別被幾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在國內(nèi)自然科學期刊被玩膩了之后,國際上眾多著名的權(quán)威期刊也遭中國學者玩壞。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某些中國學者,把一篇篇論文包裝成人類研究成果,讓國際學界嘗到了“亮瞎了眼睛”的滋味。論文發(fā)表之后,“同行評議涉嫌造假”,國際學術(shù)界定睛一看,果然。僅2015至2016年,英國現(xiàn)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就撤了4批稿,涉及中國作者論文117篇,其中有23篇被撤論文標注了科學基金資助,有5篇被撤論文已被列入已獲得資助的項目申請書中。這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日前通報的中國學術(shù)丑聞。 國際著名學術(shù)期刊對來自中國學界論文的“退貨”,無疑對中國科學學術(shù)界是一記耳光。僅去年,英國BMC出版社撤回的43篇論文中,就有41篇出自中國學者之手。去年斯普林格宣布撤回的64篇論文、愛思唯爾宣布撤銷的9篇論文,無一例外均來自中國學者、高校或研究機構(gòu)。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表示,今年3月和8月,對52位相關(guān)責任人和1個依托單位作出了“嚴肅處理”。然而似乎并沒未讓某些中國學者敬畏止步,一些學者依然把國際科學界視作火中取栗的危險動作,當成投機取巧的習慣。膽從何來?來自沽名釣譽之后的大把科研資金套取、更高職稱的評定,更來自中國科學界對于學術(shù)造假司空見慣之后習以為常的“包容”術(shù)。 與中國學界在國際學術(shù)期刊論文被撤之后不以為恥的淡定,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小保方晴子,2014年因2篇論文被《自然》撤稿而很快被早稻田大學取消博士學位,其導師為之深感羞愧而自殺。中國兩年不到時間,多達117篇論文被國際著名期刊撤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作出的“嚴肅處理”,似乎并沒有觸到這些品行不端的學者比城墻拐彎處還厚的臉皮。 同樣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中國學術(shù)界很大一個群體當中,學術(shù)造假之恥,被視作中國科學研究體制下的“逼良為娼”。這種把尊重科學的基本底線徹底丟光、把學術(shù)與人格的尊嚴辱于胯下的腔調(diào),表面上是對學界中無恥之輩的無底線包容、對中國科學研究體制與人才評價制度的批評,實際上是為自己學而無術(shù)、混混有方的間接開脫。 中國科學研究體制,不論在學術(shù)成果的孵化、投入、認定及榮譽地位的評判上,確實還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不排除科研基金評審體制當中還存在睜一只閉一只眼的利益輸送,但是科學研究作為人類探索與進步的階梯,任何一個作假的動作,都是對科學這個神圣事業(yè)的褻瀆。這也正是人類至今把科學和科學家一起拿來尊重、愿意為之付出更多基金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