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要自己動手做科研
如果長期脫離實驗室、當“甩手掌柜”,往往很難成為被國際同行認可的科學家,也很難寫出富有真知灼見的學術論文。 \yr9j$ ^ `y7JXI: 如果說研究成果是科學家獻給世界的一顆顆“珍珠”,那么科學實驗、撰寫論文等就是對“珍珠”的采集、打磨。真正的科學家,應參加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從文獻搜集到科學選題、科研立項,從方案論證、路徑確定到實驗實施、公式推演、計算驗證,從數據分析、成果檢驗到總結提煉、撰寫論文,都不妨“親力親為”。只有這樣,才有助于更好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才算真正參與科研實踐,也才稱得上是“戰(zhàn)斗在科研第一線”。真正的科學家,絕不能不自己動手搞研究做實驗、不自己動手撰寫論文,而讓別人成為自己完成課題和寫論文的“替身”。如果長期脫離實驗室、當“甩手掌柜”,往往很難成為被國際同行認可的科學家,也很難寫出富有真知灼見的學術論文。 J:yv82 =:gKh 科學家自己動手做科研,增加思考的時間非常重要。當前科技出版物的增長速度很快,讓科學家區(qū)分文獻是否優(yōu)秀、是否有用的工作變得越來越困難;與此同時,由于信息和資料太容易獲得,現在的學術往往少了困惑、失敗、尋找、沉吟的過程,而沒有這四樣東西,學術不可能達到應有的深度。因此,當前非常需要讓思考的大腦重新進入我們的科學研究和論文撰寫。 QxYm3x5 @:C)^f"
[attachment=88231] K ze?@* 科學家在科研中(配圖來自網絡) 9Da{|FyrD 很多人有這樣一種體會:讀書能讓人更加善于思考。筆者碰到過一些工程師或專業(yè)技術人員,他們都很愛讀書。讀書既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修養(yǎng)。在你的科學研究中,在你的生活中,特別是你的氣質中,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你讀了許多專業(yè)的書以及非專業(yè)的書,其中的營養(yǎng)早已融入你的骨骼和血液,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讓你的智慧潛能噴涌而出。 n1."Qix0 ]y_:+SHc 科學家自己動手做科研,還須耐住孤獨和寂寞。無論科研工作規(guī)模多么宏大,最后都須經由個體的大腦思考才能得以完成,獨自工作往往是科研領域的日常形態(tài)。值得指出的是,為追求科學真理而忍受孤獨寂寞、埋頭獨自工作是值得的,孤獨、寂寞最終往往會獲得補償。(作者為中國科協原副主席 馮長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