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理化所實現(xiàn)1微米厚的低工作電壓、高效和穩(wěn)定的有機發(fā)光二極管
有機發(fā)光二極管(OLEDs)被認為是下一代顯示器和照明頗具前途的設備。然而,基板上透明的錫摻雜的氧化銦(ITO)的不均勻表面形態(tài)或者殘留物通常會誘發(fā)隨后沉積的有機層的缺陷,導致陽極和陰極之間形成分流路徑,從而使設備性能和穩(wěn)定性惡化。鑒于此,制備具有較厚傳輸層的OLEDs是克服這一障礙的有效解決方案,而使用傳統(tǒng)的純有機材料(μ~10-6-10-3 cm2V-1s-1)制備超厚的電荷傳輸層通常需要更高的工作電壓,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焦耳熱,進而對器件性能產(chǎn)生不良影響并加速設備老化。因此,實現(xiàn)超厚且具有高性能和低工作電壓的純有機發(fā)光二極管仍是艱巨的挑戰(zhàn)。 [voc_o7AI "eoPG#]&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光響應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研究員汪鵬飛和王鷹,使用MoO3/SimCP2作為空穴注入層可實現(xiàn)電極與4,4′-(環(huán)己烷-1,1-二基)雙(N,N-二對甲苯)(TAPC)空穴傳輸層的歐姆接觸,顯著增加了空穴注入能力。實驗表明,隨著TAPC厚度的增加,薄膜的粗糙度呈現(xiàn)明顯下降;對于像TAPC這種電荷遷移率(μ~10-3 cm2V-1s-1)相對較高的有機材料,只有在厚度超過900nm時才可以實現(xiàn)歐姆接觸,而在厚度較薄時的注入勢壘仍不可忽略,對以往的實現(xiàn)歐姆接觸的策略進行更正。在此基礎上,研究實現(xiàn)了厚度超過1μm且具有低工作電壓的高效穩(wěn)定的紅、綠和藍色OLEDs,器件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別為23.09%、22.19%和7.39%,亮度在1000cd/m2時的驅(qū)動電壓僅為5.11V、3.55V和6.88V,器件的LT95壽命分別為55000小時、18000小時和1600小時。該工作為基于OLEDs的大面積顯示和照明設備的高良率鋪平了道路。 Z9mI%sC[( s"7FmJ\7rw
[attachment=114976] %B&O+~ 950nmTAPC厚度的器件特性。(a)不同亮度下的器件外量子效率;(b)不同亮度下的LT95壽命。 uA`e 相關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and stable one-micrometre-thick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為題,發(fā)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 `B?+1Gv )~P<ruk>,C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22-01084-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