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xxgg00 |
2014-03-10 21:17 |
談萊卡團隊的鏡頭設計之路
徠卡設計團隊的平均年齡,我看大約只有三十五歲左右,但可不要被他們的年齡給給騙了。巴納克的精神在徠卡依然非;钴S,許多他的設計理念至今依然領導著整個設計團隊。假如你在場的話,你會以為你走進了一家電腦公司。每位設計人員的桌前都有一部大型的顯示器,到處都是電腦打印出來的計算圖表。 lj US-6
[attachment=54569] `Q1;Y SHA6;y+U/~ 走近一點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更令你驚奇的現(xiàn)象:每一位設計人員都在研究、分析「自己」的鏡頭。如果你想找出徠卡鏡頭設計中,最重要的風格,那就是:每一款徠卡鏡頭,都是獨一無二的原創(chuàng)工藝(creative individual)。如果不提光學理論,是很難解釋這種現(xiàn)象的,但LHSA東道主特別警告我不能在這里大談光學術語,否則要把我給斃了(笑),所以我盡量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說明。 I9ZJ"29 l0&U7gr 現(xiàn)今我們幾乎可以完全不靠人力,只需依靠電腦程序,就能設計鏡頭。這么說當然有點夸張,但是各位可以了解我的意思。想像一下:當我們拍攝一張照片(就說是人像照好了),人物的臉會被記錄在底片上,臉上的每一個細節(jié)(像是眉毛、瞳孔等等)都會被紀錄在底片藥膜上相對的那一點。沒有像差(aberrations)的鏡頭,理論上就能在底片上完美地重現(xiàn)人物的臉部細節(jié)。不過實際的鏡頭是有像差的。這表示底片紀錄臉部細節(jié)的銀粒子位置,與本人實際上并不相同。我們可以計算這些不同的差異,甚至可以找出造成差異的原因。這并不是新科技。早在1930年代,光學設計人員就能夠做到,他們只是沒有高速運算的能力和時間而已。 (~Hwq:=. XS_Ib\-50 啟動電腦程序,我們可以指定主體上一個特定位置,要求程序計算出光線的折射路徑,最后算出這一點將會落在底片藥膜面的哪一點上。不斷重復上面的運算過程,我們就可以算出一個完整的影像。然后,我們下指令讓電腦偵測并計算像差。我們會得到一份報表,上面列出鏡頭的各像差數(shù)值,比如說球差值為0.0003,彗差(coma)值為0.0457(理論上最佳值為0)。接著你可以再下一道指令,要求電腦重組鏡片排列方式,將球面像差減少50%,意即減少這組設計中的彗星像差。 }Q1m 9Od|R"aS| 所以,一個光學設計團隊可以用分工的方式設計同一款鏡頭。每個人只作自己負責的部分,然后將這些運算結果組合起來。這正是現(xiàn)在Nikon、Canon等大廠的設計團隊的工作方式。為了加速設計效率,他們甚至還舉辦比賽,看哪一組人馬最先推出符合廠方需求的設計,就采用他們的設計圖開工生產(chǎn)。 Q2LAXTF]y m=#< 然而,鏡頭的設計是很特殊的工作。有些光學設計可以超出原先的規(guī)格需求、有些設計的材質(zhì)選擇、鏡片形狀更簡潔,有些則有其他特性。就好像一本由作家撰寫的小說,和一本用大量資料搜集所整理出來的小說,兩本是完全不一樣的味道。后者當然可以讀,說不定也很有趣;但是前者才能真正顯露出寫作的藝術。因為將這些素材整合起來,是絕對需要一個人的創(chuàng)意天分的。 95IR.Qfn! m\"X%Y# 徠卡的設計人員開始設計鏡頭時,他(她)是從一張「完全空白的白紙」開始的。你也許不知道,鏡頭的特性,從一些基本結構(接環(huán)直徑、鏡頭焦距、鏡片材質(zhì)與厚度)已經(jīng)決定了大半。設計人員必須要從這些基礎中開始發(fā)想、分析,找出其中的潛質(zhì)(potential)、所需規(guī)格、以及影像解析能力等等。他(她)們一開始的設計圖,有些是零亂潦草的隨手涂鴉,有些則全憑經(jīng)驗值,或者到儲存徠卡前輩的設計心血的徠卡資料中心(Archive)去找資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