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行業(yè)的困境芯片行業(yè)的困境 過去幾十年,在摩爾定律的指導下,芯片中的晶體管數(shù)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晶體管的微縮技術革新增加了晶體管的密度。摩爾定律在20世紀60年代首次被發(fā)現(xiàn),并一直延續(xù)到2010年代,至此以后,晶體管密度的發(fā)展開始放緩。如今,主流芯片包含了數(shù)十億個晶體管,但如果摩爾定律能夠繼續(xù)按照當時的速度發(fā)展下去,它們的晶體管數(shù)量將是現(xiàn)在的15倍。 每一代晶體管密度的增加,被稱為“節(jié)點”。每個節(jié)點對應于晶體管的大小(以長度表示),允許晶體管密度相對于前一個節(jié)點增加一倍。晶圓廠在2019年開始“風險生產(chǎn)”,即進行最新的5納米節(jié)點(“nm”)的實驗生產(chǎn),預計在2020年實現(xiàn)量產(chǎn),之前領先的節(jié)點是7納米和10納米。 伴隨著摩爾定律衍生出來的是,由于較小的晶體管通常比較大的晶體管消耗更少的功率,所以隨著晶體管密度的增加,單位芯片面積的功耗保持恒定。但是,晶體管的功耗降低速度在2007年左右有所放緩。 效率和速度的改進 遵循著摩爾定律的發(fā)展,自1960年代以來,CPU速度已大大提高。較大的晶體管密度主要通過“頻率縮放”來提高速度,即,晶體管在1和0之間切換更快,以允許給定執(zhí)行單元在每秒內(nèi)進行更多計算。由于較小的晶體管比較大的晶體管消耗的功率少,因此可以在不增加總功耗的情況下,提高晶體管的開關速度。圖1顯示了自1979年以來晶體管在密度,速度和效率方面的提高。 從1978年到1986年,頻率變化每年使速度增加22%。然后,從1986年到2003年,由于頻率擴展和設計的改進,使得并行計算得以實現(xiàn),此時,計算速度以每年52%的速度增長。但隨著頻率擴展變慢,多核設計支持的并行性在2003年到2011年之間只能提供23%的年加速。利用可用CPU并行度的最后剩余部分,在2011年到2015年之間帶來了12%的年提速,之后CPU速度的增長速度放緩至每年僅增加3%。 效率也大大提高了由于晶體管尺寸的減小降低了每個晶體管的功耗,在2000年之前,芯片峰值使用期間的整體CPU效率每1.57年翻一番。從那以后,由于晶體管功率降低的速度減慢,效率每2.6年才提高一倍,相當于每年僅提高30%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