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光學鑷子”技術可減少對目標物體的光損傷
三年前,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因發(fā)明“光學鑷子”而獲得諾貝爾獎,光學鑷子使用高功率激光束形式的光來捕獲和操縱粒子。盡管是在幾十年前創(chuàng)造的,光學鑷子仍然導致了重大的突破,今天被廣泛用于研究生物系統(tǒng)。 然而,光學鑷子確實有缺陷。與激光束的長時間互動可能會改變分子和顆粒,或因過熱而損壞它們。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版本的光學鑷子技術,解決了這一問題,這一發(fā)展可以使已經受到高度重視的工具向新的研究類型開放,并簡化今天使用它們的過程。 避免這種過熱問題的突破來自于兩個概念的結合:使用由材料組成的基底,這些材料在光照到它們時被冷卻(在這種情況下是激光);以及一個被稱為 "熱電 "的概念,在這種現(xiàn)象中,移動的粒子通常會被引向一個較冷的環(huán)境。 較冷的材料吸引粒子,使它們更容易被隔離,同時也保護它們不被過熱。通過解決熱量問題,光學鑷子可以更廣泛地用于研究生物分子、DNA、疾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