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志評選出2015年度十大人物
《自然》雜志17日公布了由其評選出的2015年度十大人物,其中出現(xiàn)了兩張中國面孔,分別是中國中山大學的生物學家黃軍就和美國斯坦福大學華裔女科學家鮑哲楠。
今年4月,黃軍就和他的團隊利用最新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成功修改了人類胚胎的DNA,為治療一種在中國南方兒童中常見的遺傳病——地中海貧血癥提供了可能。該成果的倫理問題在西方引發(fā)巨大爭議,但《自然》的記者和編輯們最終還是將黃軍就選入了年度十大人物之列。 鮑哲楠則因在人造皮膚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而入選。今年,她帶領研究小組用碳納米管制造出了一種具有觸覺、能分出輕重的人造皮膚,該成果為機器人制造、可穿戴設備等領域帶來了無限可能。 《自然》雜志特寫主編海倫·皮爾森表示,十大人物是《自然》的記者和編輯經(jīng)過大量討論后才決定的,揭示了科學和科學家是如何在應對全球挑戰(zhàn)等問題上發(fā)揮作用的。細看這些入選人物的成就,不難理解皮爾森之言。 《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zhí)行秘書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為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最終達成《巴黎協(xié)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核工程師、伊朗副總統(tǒng)兼國家原子能組織主席阿里·阿克巴爾·薩利希,在伊朗核項目和核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今年幫助六方會談達成了歷史性的協(xié)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新視野”號項目負責人艾倫·施特恩,帶領團隊最終使“新視野”號于今年7月成功“約會”冥王星;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物理學家米哈伊爾·葉列梅特,發(fā)現(xiàn)硫化氫在一個創(chuàng)紀錄的高溫下具有超導性能,在超導研究領域激起浪潮;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學家克里斯蒂娜·斯默克,率領研究小組將植物、細菌和哺乳動物基因混合導入酵母菌中,進而生產(chǎn)出一種廣泛使用的阿片類止痛藥,實現(xiàn)了合成生物學迄今最復雜的一次壯舉。 此外上榜的還有:哈佛大學“基因考古學家”大衛(wèi)·瑞奇、呼吁關注科學研究可重復性問題的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布萊恩·諾塞克以及捍衛(wèi)女性天文學家權益的阿雷西博天文臺太陽物理學家瓊·施梅爾茨。 |